蓝牙研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蓝牙研发网 主页 资讯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物联网 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是谁引爆了蓝牙?

2014-11-25 21:43| 发布者: 乘风| 查看: 1432| 评论: 0

摘要: 蓝牙是手机和笔记本的标配,但是几乎被人们遗忘,最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崛起似乎让它重新找到了一席之地。Semico 研究机构首席技术官Tony Massimini表示,物联网连接的设备数量会从2013年的大约100亿台 ...

    蓝牙是手机和笔记本的标配,但是几乎被人们遗忘,最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崛起似乎让它重新找到了一席之地。Semico 研究机构首席技术官Tony Massimini表示,物联网连接的设备数量会从2013年的大约100亿台增长到2020年的360亿台,复合年增长率为20%。到2020年,每天有60亿个物理传感器连接到物联网设备。未来手机可能会作为物联网设备的连接器,它会将身边所有拥有蓝牙功能的设备连接到一起,如健身设备,健康监测,睡眠监测,以及附近的标签等。IHS公司预测,手机上的蓝牙普及率将由2014年的90%上升至2018年的98%。

  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设备通常使用无线通信交互和自主运行,而且对功耗要求很高。基于此,赛普拉斯推出高集成度的单芯片低功耗蓝牙解决方案,以简化基于传感器的低功耗物联网应用设计。赛普拉斯产品营销经理王东刚介绍,“这套方案包含智能蓝牙射频、具有超低功耗模式的32位ARM Cortex-M0内核、可编程模拟模块,以及CapSense电容式触摸感应功能。”

  PSoC 4 BLE高度集成,简化产品设计

  从目前半导体的发展趋势来看,集成已经成为一大趋势,高度集成对于有些产品来说势必会简化设计,那么对于小型设计是否会成为一种负担? PSoC 4 BLE在PSoC 4架构中添加了智能蓝牙射频,同时具有用于传感器接口的集成可编程模拟前端和用于胶联逻辑及控制功能的可编程数字外设,同时还包含了可编程CapSense触摸感应界面。而有些模组产品本身已经包含屏幕,这样岂不是会造成资源浪费?

  王东刚指出,“对于低端产品单芯片即可满足要求,但是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系统都很复杂,工程师面临很多设计问题,如:射频电路板设计复杂,BOM成本增加,以及低功耗难以实现等。PSoC 4 BLE集成的诸多功能正好可以简化设计,而PSoC 4 BLE具有一流的低功耗模式,一秒的连接间隔平均消耗18.9uA的电流。”

  PSoC Creator调试灵活,便于迁移

  一般蓝牙智能产品的设计需要采用来自多个供应商的软件工具,并且需要开发复杂的固件,以适应无线规范的要求。赛普拉斯将低功耗蓝牙的协议栈和配置文件简化为一个全新的免授权费、基于GUI的BLE组件,即相当于在PSoC内的一片免费嵌入式IC,在PSoC Creator集成设计环境中以一个可拖放到设计方案中的图标来表示。 PSoC Creator能使整个系统设计在同一款工具中实现,从而加速产品上市进程。

工程师在使用软件工具时总会担心不兼容,而PSoC Creator的设计可以让工程师放心使用。BLE组件的应用细节都已包含在PSoC Creator软件中,该软件同时还有多个完全支持低功耗蓝牙的示例项目,以及数百个混合信号系统设计的示例项目。Eclipse和其他基于ARM的工具的用户也可以用PSoC Creator对其低功耗蓝牙方案进行定制化设计,然后将该设计导出到自己惯用的IDE中。

  蓝牙回归主流地位?

  蓝牙的独特优势在于,蓝牙 Smart是唯一能够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取得原生支持的低功耗技术。当前的智能家居通信主要采用蓝牙,但是蓝牙也有绕不过的缺点:传输距离短,在移动设备或较短距离间传输非常简单、方便,而一旦超过一定的距离或受到墙面的阻隔,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连接设备有限,蓝牙网络最多有256个节点,如果需要连接几十个或上百个设备,蓝牙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安全性不够高,容易成为黑客下手的突破口。因此,蓝牙在物联网发展迅猛的势头之下机遇和挑战并存,能否回归主流地位还有待市场发展来验证。

  蓝牙在低功耗方面的优势决定它的主流市场在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以及物联网,谁将会成为最终引爆点?王东刚强调,“不管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还是物联网,单一应用无法引爆蓝牙,蓝牙的引爆在于多方面共同作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小黑屋|蓝牙研发网 ( 粤ICP备14052215号-1 )

GMT+8, 2024-12-24 20:48 ,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